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

中國上古時期農業社會的形成

從古史資料來推斷,中最早國進入農業社會約從神農氏開始,然從考古資料來判斷,則是出現在距今約7000-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在此時期作物的種類已經多樣化,且已有城牆的出現,顯示在進入農業社會後,人們開始有定居的習慣。
至黃帝時代,更從家形成到部落的產生,分工的制度也開始萌芽。因為早年的古文明都是出現在大河流域的周邊,故至唐虞時期洪水成災,乃命大禹治水,治水成功後,不僅使農業的發展更為安定,且根據土壤及物產的調查決定賦稅的等級與貢品種類。亦因水利施工完成,使得耕作方式從旱田轉變為水田。而在此一時期,對農業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就是曆法的精確,使人們可根據氣候時節從事農業的生產。
至夏商時代,農業社會的形成更加明顯,因早年雖已有部落產生,但仍會不定期的移動部落位置,但至夏商時代,因農耕技術的進步、防洪工程的完成,以及宮室的興建,而使定居型態更加的穩定。也因放棄以往的游牧生活,故糧食的來源穩定更加重要,因此農業的生產亦逐漸取代以往的獸獵生活。
另一項使農業社會更形穩定的原因再於貢賦制度,因人們必須定期的對共主納貢,且納貢的內容亦有明確的規定,因而使得農業的生產不再僅是為了生活,更要負擔給共主的稅賦。
到了周代,部落的共主型態更進一步發展成國家的型態,而制度的研擬也更為明確。對於農業方面,更有所謂的井田制度,使每戶家庭都必須共同分擔公田的耕作。
從此可知,農業社會的形成是一種制度轉變上必然的結果,因為當人們從個體聚集成群體後,便會開始分工;而當裙體越來越大便會產生領袖領導大家,但也因人口變多,遷移居住地不似以往容易,便會產生定居,定居開始,會產生所有權的觀念,人們便會重視土地的使用,因此農業便應運而生。
因此,上古時期的經濟轉變確實也符合路徑依賴的概念,因為有定居產生,而使農業開始形成,也因為如此,人們開始對抗大自然的力量,才會有大禹治水的發生,進一步使定居制度更為穩定,也因而使人們對糧食來源穩定的需求增加,而農耕相較於狩獵更能滿足穩定的需求。
而為使農產更為安定,人們開始觀察氣候與天象,曆法才會產生,而有了曆法,也使農業的收入更為安定。如此這般不斷對農業發展的改良,也才能使農業社會更加穩定,也才能進一步確立國家的產生與其他制度的定訂。

3 則留言:

Melody Cheng 提到...

I always believe that all the things happened is so nature. We could have no necessary to creat a theory named "path dependence" on our life. Thought, this is the economics, is a discipline of social sciences. That's what we say Economics is discipline which study our behavior in a ordinary situation.

Cherry 提到...

此上古時期的經濟轉變符合路徑依賴的概念,或許也能換個角度講:因為農業的出現,使食物得以穩定累積並能有所剩餘,而使人類對田地的依賴性增加,故開始定居。

Melody Cheng 提到...

According to what Cherry said, people started to live in a certain region due to they had gained fro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. This is a good angle to see this issue, I have a argument though. That is:Why did the Vikings keep their adventuresome way of living, instead of staying and irrigate fields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