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

淺談宗教團體與經濟發展的關係

韋伯(Max Weber)認為新教倫理(尤其是喀爾文教派),有助於資本主義精神的成型,此論點獲得多人迴響,紛紛以宗教來解釋經濟發展,例如以儒家思想來解釋亞洲四小龍的快速崛起。但是一虔誠的宗教不是應著重於精神層面,而非世俗的金錢層面?宗教團體卻往往利用人性愛錢怕死的弱點,以世俗工具來達成精神統治。
預選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:喀爾文認為一個人能否得救,早在出世前就已由上帝預先決定好,任憑你多麼努力都無法改變上帝的選擇,那麼,既然一切早已命定,人還能有何做為?弔詭之處就在於,喀爾文又說了:如果你是上帝的選民,你就有能力認真工作以榮耀上帝;也就是說,認真工作是你做為上帝選民所得到的果,而非你成為上帝選民的因,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認真工作,以證明其為上帝的選民,有能力榮耀自己、榮耀上帝。姑且不論預選說是否跟資本主義精神成長有絕對關係,卻的確為新教爭得一席之地,因為他肯定了人累積財富的正當性。
台灣不是一個神權社會,宗教團體卻能得以和政治團體分庭抗禮,我認為亦不乏此因素存在:累積財富不再是罪惡,只要利用賺來的錢財捐獻,不論是救濟災民或是供養佛祖,就能積德,以現實面來說捐錢可以減稅、可以成名,死後或許還能通往西方極樂世界呢。
而宗教團體又為何要將佛堂裝潢如此華美,顯示的不只是經濟力,而是其功能性:因為此宗教的靈驗,所以能得信徒捐獻;人自然不會相信小廟裡自身都難保的破舊神像,而會相信大佛堂裡的金身佛像。
宗教團體各據一方,目的都是勸人行善,卻為何不能整合?各宗派教義不同,是其聲稱的原因,或許還在於:與其讓資本累積於一人,不如讓各宗派都分一杯羹,如同民主政治為甚麼吸引人,就在於人人都有希望掌權,而非如帝制權力只限於一姓之手。於是各教派心照不宣的達成勢力均衡,各自推銷自己的教義收買信徒,因為誰也沒有把握,整合了之後,自己的教派能獲得絕對權威。

1 則留言:

maotai 提到...

1) Do Protestants allow salvation?
2) Same logic for Banks.